農本方梔子豉湯-3瓶以上66折

品 牌︰ 農本方 Nong’s
型 號︰ 662336
庫存狀態︰ 有庫存
特價$182
原價$276
節省$94.00
-+

農本方梔子豉湯-3瓶以上66折  2336

不用同一款藥可以混合藥種計算

Zhi Zi Chi Tang 



【成份 每10g 濃縮顆粒】

梔子三錢二分豆豉二錢四分

 

【功效】

透邪泄熱,解鬱除煩。

 

【主治】

外邪發汗、吐、下後,餘熱擾胸,虛煩不眠,反覆顛倒,心中懊惱。

 

【方義】

方中梔子味苦性寒,泄熱除煩,降中有宣;香豉體輕氣寒,升散調中,宣中有降。二藥相合,共奏清熱除煩之功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《梔子豉湯的異議》

中國鄉村醫藥雜誌2003年1月第10卷第1期p60
四川省江油市彰明鎮個體醫師彭德祺

梔子豉湯見於《傷寒論》由梔子、淡豆豉組成,主治傷寒,“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若劇者,必反多顛倒,心中懊憹,以及傷寒汗吐下後出現煩熱而“胸中窒”、“心中結痛”、“心下濡”等症,若認證準確,收效頗佳。

歷代注家對梔子豉湯的解釋大致不越兩種,一種認為是湧吐劑,另一種認為是清熱宣透劑。這兩種解釋的分歧之點是在對豆豉(或稱香豉、淡豆豉)的功效問題上。前者認為淡豆豉為湧吐藥,如柯韻伯說:“豆豉形象腎,製而為豉,輕浮上行,能使心腹之邪上出於口,一吐而胸腹得舒”。後者認為豆豉是升散藥,如湖北中醫學院主編的《傷寒論》說:“豆豉散,宣散胸中鬱。”兩種解釋雖然各有其是,但他們的共同看法還是有的,如“祛邪解煩”只不過祛邪的方法各說不同而已。這種祛邪解煩之說,有一點很難說通,也就是既言“虛煩”,何以要用催吐劑或宣散劑重虛其虛?於是有“正氣暴虛,非久病之正氣真虛”、“陽明之虛與太陽之虛不同”等說法,但這些說法近似高談“白馬非馬”,大有捉襟見肘之嫌。如云:“暴虛非虛”,則桂枝新加湯即不應加入人參了。如云:“陽明虛與太陽虛不同”,則白虎湯加人參湯又當作何解釋?

筆者認為梔子豉湯既不能催吐,又不能宣泄。它的功效與黃連阿膠湯相同,即都能清熱養陰,交通心腎。所不同者,僅梔子豉湯的養陰之力較黃連阿膠湯小而已。要弄清這個問題,必須先弄清豆豉的功效。歷代醫家多認為豆豉是發散風熱或湧吐膈熱的藥物,已如上述。雖《別錄》稱其能治“虛勞喘吸”,《藥性論》“熬末能止盜汗、除煩”,《會約醫鏡》稱其“治骨蒸”,但未引起醫界的重視。而前兩種說法已相沿成習,特別是“發散風熱”之說,牢固地占領著統治地位。

筆者個人認為,豆豉甘涼,能滋腎寧心,開胃消食。雖其滋陰之力不如地黃、麥冬,但無麥、地呆滯礙胃之副作用。用於內熱尚盛,陰未虛者與梔子配合應用,頗為合拍;外熱尚盛,微見陰虛者,與蔥白、銀翹等配合應用,亦甚相宜。其根據是:現代報導,豆豉含多量脂肪、蛋白質及酶等,所以,本品不僅能滋養,且能助消化,故《千金方》謂:“梔子豉湯能治少年房多短氣”,便是針對能治陰虛內熱之症而言的。仲景《傷寒論》用梔子豉湯凡數見,但皆見汗、吐、下及瘥後勞多出現的虛實並見之證時用之。如豆豉果為發散風熱之藥,則不用於兼有裏虛之證;果為催吐之藥,尤不應用於兼有裏虛之證。何況《傷寒論》第78條明言具有梔子豉湯證而兼嘔吐者加生薑和胃止嘔,其非催吐之劑甚明。

蔥豉湯之用蔥白、豆豉,原為養陰解表之意。如九味羌活湯之用生地、桂枝湯之用白芍,皆無幫助主藥發汗之功,反具制約主藥發散太過之力。相反相成之法配方者,在古今方劑中比比皆是,不獨蔥豉湯為然。民間單味薑蔥發汗解表,而無用單味豆豉發汗解表之例,足可說明豆豉無發汗之功。製豆豉者,雖有用麻黃、蘇葉煎湯浸泡大豆後,再予蒸熟發酵一法,但經此一蒸一酵,其大豆表面的發散物質已經消失殆盡,不再具發表之力了。危亦林《世醫得效方》載:用本品一撮(量30克以上),煎湯服可治血尿。如係發散、催吐之藥,豈能如此大量?又豈能不汗、不吐而奏止血之效?其所以能止血者,當是增水能敵火之故。筆者曾以梔子豉湯加味治療臟燥、失眠等慢性衰弱病之屬於虛熱型者,每獲良效,此類病證豈為暴虛?用藥豈宜催吐、宣散?就此云云。

複方一般每次服用量為5g,每日兩次,詳請參看盒面服用指示。

每位新訂購客户會獲贈量匙一套,內有1g、 2g、5g量匙各一,方便冲調。